分享到:
微信
回顶部
东昌中医药之源
时间:2023-10-10 | 阅读:

   聊城,历史悠久,相传早在6000年以前已有人群定居。商周时代属兖州。春秋战国为齐地。秦汉属东郡。隋唐宋代为博州。元属东昌路。明代洪武元年改称东昌府。

  昔之东昌府,乃沿南北漕运大动脉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当时是“河水浩荡,滚滚北流,桅墙如林,帆舸相接,大米、糖类、纸张、药材等堆积如山……”至清乾隆年间,漕运达鼎盛时期。东昌府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时腋,江北一都会”。清朝皇帝多次巡幸于此。康熙从公元1689~1709年驾临4次。乾隆从公元1748~1790年驾临9次。于此400多年间,东昌文运大开,满城书院林立。鸿儒相卿连翩鹊起。清代四大藏书楼之首“海源阁”在东昌府建立。明清两代东昌府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在某些方面胜过济南。

  聊城市中医药起源很早,相传上古炎黄时代神农尝百草为民采药治病,行医至聊城东南40公里处(今之阳谷县阿城镇岳庄),发现清洌甘泉(即今之“东阿井”)、教人取泉水万熬胶为药,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阿胶。早在商代,生于莘县的伊尹,就创制出汤液,开创了中药汤剂的先河。以此为例,举不胜举。在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得发展过程中,聊城本地名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例如内科方面,1、仲景医术的继承与发展 金代伤寒大家成无己完成中国第一部注解《伤寒论》的专著——《注解伤寒论》,他以《内经》、《难经》的理论辨析《伤寒论》条文,对每一种症候的病机、病变重点做理论性的阐发。对处方用药也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并和所治疾病联系起来,使治法有了理论根据,大大提高了《伤寒论》的理论水平。2、温病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聊城中医界很多人效法吴又可、叶天士的理论,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温病。代表人物首推临清名医李万春,其著有《集验瘟疫良方》,该书共2卷,先辨证,次列方,后附治验,条理详明。主张“散居其先,下次之,消又次之”,提出“遇顺证可以循矩,遇险证贵乎能变通,神明于规矩之中”,后世验证,颇切实用。3、内科杂病的治疗 清乾隆年间,阳谷孟翰《医品心余录》,该书系一部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总结,载有内科杂病百余种,理、法、方、药俱全,较好的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临清李万春,幼读儒学,精于诗书,颇有才学。20岁进秀才。后因家贫,弃学务农。他目睹百姓疾苦,遂生济世救人之心,便博览医学书籍,钻研岐黄精黄,精通其中奥理。李万春行医治病不分贫富,有求必应。清朝咸丰八年,临清州黄疸流行,他四方张贴验方,为人治病,其足迹北至德州,南至巨野,负有盛名。他擅治瘟疫,所著《集验瘟疫良方》二卷,后世应用屡有效验。

  外科方面,聊城中医外科医师多遵《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其特点为:1、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重视局部望诊和触诊。2、治法重视内外结合。

  妇科方面,聊城中医妇科医生多是遵法《傅青主女科》的“谈证不落古人,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如月经先期善用清经散;脾虚崩漏用固本止崩汤;治白带病善用完带汤。

  儿科方面,中医儿科在聊城历史悠久,唐代就有不少“善痘疹科”的名医。清代亦不乏人,晚晴时临清名医黄允中著《痘诊全诀》一书,总结了治疗儿科病的经验,对儿科麻、惊、痘、疳四大症有独到之处。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辨证精详,治疗得当,可代表当时的儿科治疗水平。

  其他方面,聊城冠县桑阿镇镜庄李氏,祖传接骨膏,久负盛名。复位后敷其膏药,能迅速止痛消肿,加速愈合。粉碎性骨折能自对自接,不留后遗症,至今慕名求医者甚众。李氏接骨膏药一般由一些当地药材和其他一些名贵药材组成:乌牛寸角、乳香、没药、破皮套股等药材研末醋熬成膏,敷于患处。

  耿氏喉科在聊城市远近闻名,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创始人生于东汉。据史料记载,耿氏喉科,论渊源,其地域包括山东东阿,江苏扬州二地方传统。其人物,纵的方面包括二百余年前,从山东省东阿避水患迁扬州,一脉相传之六世治验;横的方面,包括东阿刘老医家,传至六世祖树初公,代代相传,又代代有所提高。耿氏喉科的学术成就,在于它能反映数世一脉相称的学术思想,能将所知者保存下来,将已丢失者重捡回来,将难理解者钩稽所隐,昌明出来。对咽喉部位与名称,咽喉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病因病机、病症分类,尤其是咽喉病的防治,有其独到见解与方法,在咽喉科用药方面,强调首先把专用药物与兼用药下功夫做深入的了解,在临证使用时能左右逢源,处置裕如。预防方面,未病先防,在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就要注意顺应自然,而调摄机体,精神内守,使阴平阳秘,饮食适度,且起居有常,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耿氏的膏芩二母汤,包括了《外台》治骨蒸之石膏散,仲景治阳明经病之白虎汤,丹溪治肺火之清金丸,以及《伤寒论》调理善后之竹叶石膏汤等之意,变通化裁而得,都体现出耿氏喉科几代沿革下来的特点,尤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制新方,是谓之巧,若依仲景之说,便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886年,美国传教士在临清基督教会创办“施医院”(后更名华美医院),西医开始传入聊城境内。从此,聊城传统医学在与西医相结合的路上滋养出更多的人才,获得了稳健的发展。

  聊城中药文化源远流长,因地理气候环境适合多种药材生长,所以道地药材甚多,早在唐代就有所记载。据《聊城地区卫生志》(1993)记载,1986年聊城地区卫生局与相关8个单位共同组织成立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自1986年2月至12月,对全区8个县市的151个乡镇,3992个村进行调查,经过繁杂的标本采集和坚定,发现动、植、矿物药220种,分属93科。其中动物药32科,32种;植物药61科187种;矿物药1种。

  在众多的道地药材里,以阿胶与蝉蜕最为著名。阿胶的主要功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种著名珍贵滋补药品,源产于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岳家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阿胶因阿井而得名。据《本草纲目》、《本草从新》和《辞源》等记载阿井在山东兖州府阳谷县、海内古迹,莫先于此。其水与众井不同,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此水系河南省济源县济河的一股地下潜流,此水经地下岩石,沙石层层滤过,不但起到了清洁作用,同时也带入了钙、钾、镁、铝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其色绿、质重。良好的水质,决定了所产阿胶质优与疗效高的独有特点。东汉《本草》云:“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故此,历代帝王每年农闲季节在阳谷、东阿一带征人制胶,供其享用,“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故亦称之为贡胶。明清以来,多次被御封“九天贡胶”,驰名中外。

  蝉蜕,性味甘寒,归肺、肝经,主要功能为散风除热,利咽,透疹,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痉痒,惊风抽搐,破伤风等症。七十年代,聊城地区所产的蝉蜕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药物的质量上来说,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继阿胶之后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此外,本地产杏仁、桃仁、牵牛花、草决明、荷叶、藕节等药材质量也有着不错的声誉。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在聊城当地人民的长期实践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充实。并为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应更加努力地发掘,并加以利用,来更好的为当地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