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回顶部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医院新闻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避免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时间:2021-06-22 | 阅读: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已于2021年5月1日正式实施。本月正值2021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学法用法护小家·防非处非靠大家。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什么是非法集资?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避免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非1.jpg

  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防范非法集资的那些事儿!

  一、非法集资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2、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三要件:一是“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即非法性;二是“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即利诱性;三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即社会性。

  二、非法集资人的法律责任

  非法集资在《刑法》中涉及的主要是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第192条集资诈骗罪。

  《刑法》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形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19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同时,《条例》第25条规定,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承担。

  三、非法集资主要表现形式

  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条例》总结了以下几种形式:

  ❶ 设立互联网企业、投资及投资咨询类企业、各类交易场所或者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吸收资金;

  ❷ 以发行或者转让股权、债权,募集基金,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以从事各类资产管理、虚拟货币、融资租赁业务等名义吸收资金;

  ❸ 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投资项目等商业活动中,以承诺给付货币、股权、实物等回报的形式吸收资金;

  ❹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即时通信工具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传播吸收资金信息;

  ❺ 其他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

  四、非法集资常用的手法

  一是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二是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三是以虚假宣传造势。

  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

  四是利用亲情诱骗。

  有些非法集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有时采取类传销的手法,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五、典型非法集资活动

  “四部曲”

  第一步:画饼➤第二步:造势。

  第三步:吸金 ➤第四步:跑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非法集资,避免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呢?

非2_副本.jpg

  一、防范非法集资

  “四看三思等一夜”法

  四看

  一看融资合法性。二看宣传内容。

  三看经营模式。四看参与集资主体。

  三思

  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

  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

  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

  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二、规避非法集资陷阱

  “三要、三不要”

  一要理性,不要侥幸。

  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

  二要稳健,不要冒险。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投一次就血本无归。

  三要警惕,不要盲目。

  “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

  以上图文来源:中国银保监会